新余市面積3178平方千米,是我省面積最小的設區市,工業化率、城市化率居全省前列,經濟社會發展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往往最先顯現,給社會治理帶來較大挑戰。近年來,特別是2021年11月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召開以來,新余市按照省委書記易煉紅提出的“以小市的大格局大擔當大作為大發展,為全面建設‘六個江西’作出大貢獻”目標要求,立足“工小美”市情特點,統籌兼顧、精耕細作,蹚出了一條具有新余特色的市域社會治理新路子。近3年命案發生率居全省最低,被評為2017-2020年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市,維穩領導包案、黨建+頤養之家、鄉鎮商會建設、醫患糾紛化解等特色形成了品牌效應。 一、新余市社會治理的主要做法 1.把好政治引領“方向舵”。充分發揮黨委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整合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響亮地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民生城市的奮斗目標,不斷提升黨建+頤養之家、小荷工程等民生品牌。如開展余也難救助,對因疫情導致基本生活出現暫時嚴重困難的群眾,只需一個電話即可申領500至1000元的小額救助,累計救助80人,發放救助金8萬余元,從民生源頭促進了社會大局持續和諧穩定。此外,根據地域小好統籌的特點,工作直插村一級,推動市縣鄉村四級領導包案化解信訪積案,今年以來市委主要領導率先垂范,先后主持召開3場推進會、走訪信訪群眾25次。截至4月底,中央聯席辦交辦的第二批重復信訪事項100%化解,全國“兩會”期間進京“零非訪”。 2.筑牢法治保障“壓艙石”。深入推進常態化掃黑除惡、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打擊整治養老詐騙等系列專項行動,全市刑事、治安警情分別同比下降26.73%、15.97%,其中入室盜竊、盜竊機動車刑事案件分別同比下降46.74%、59.8%;電詐警情數同比下降33.7%,止付凍結資金近3億元,市掃黑除惡斗爭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獲評全省先進單位一等獎。統籌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八五普法、司法體制改革等工作,新余市連續2年獲評全面依法治省考評優秀市、連續5年獲評全省法治政府建設優秀單位。建立健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培育了一批行業性調解品牌。如市醫調會探索建立保險和調解相結合機制,化解醫患糾紛成功率達96%,其中醫調零賠付占全省無責調處總數的55%,《人民日報內參》將該做法譽為“新余模式”,全國22個省市和省內其他10個設區市紛紛組團前來學習交流。 3.樹起德治教化“風向標”。大力弘揚鄉賢文化,以宣講東晉高士習鑿齒、唐朝狀元盧肇、明初忠臣黃子澄、當代國畫大師傅抱石和全國最美鄉村教師蔣國珍等鄉賢事跡為切入點,規范和完善家訓家風、村規民約,因地制宜打造以“積孝、積善、積信、積勤、積儉、積美、積學”為內容的道德積分銀行,帶動了城鄉文明新風尚,全市組建志愿服務組織1000余個,平均每6人就有1名志愿者。傳承“羅坊會議”“興國調查”紅色基因,全面培育、鋪開“敲門嫂”“渝鈐村嫂”“小區值日生”等“紅色文化+基層治理”品牌,引導充實到3759個疫情防控戰時網格中。渝水區公園北村社區常住人口1.5萬人,共有疫情值守點16個,需配備值守人員128名,而社區居委僅有9名工作人員,引導“敲門嫂”加入后,有效解決了人手緊張的問題。開展常態化疫情防控2年多來,在各地疫情多點暴發的態勢下,全市實現了無新增疫情,保住了一方“綠洲”。 4.打造自治強基“硬底盤”。充分調動各類社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廣泛實行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加大村支書培養激勵力度,市委主要領導連續6年為村支書授課,村支書年薪超過4.2萬元,持續開展“五強”書記評選,2017年以來,從“五強”書記中選聘鄉鎮公務員、事業編干部48人,激活了村支書隊伍。全面推進“四好”商會示范市創建,在23個農村鄉鎮發起成立了鄉鎮商會及黨委,有效防止農民企業家攀比、炫富等不良現象,引導其反哺家鄉,參與捐資助學、尊老扶幼、架橋修路、扶貧濟困等工作,近三年來,捐資捐物近2億元。渝水區水北鎮商會成立最早、作用最大、效果最好,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成為全國鄉鎮商會的一面旗幟。 5.安裝智治支撐“引擎器”。推進綜治中心實體化建設,依托江西省社會治理大數據平臺,橫向打通全市130個綜治責任單位,縱向聯結555個綜治中心,2559名網格員利用手機應用終端,實現事項上下流轉,信息縱橫共享互通。推進雪亮工程集約化,全市392個行政村、352個小區、220個企業單位的1.9萬個探頭全部接入綜治中心,建成智能安防小區近800個,原定三年任務在一年內全部完成。積極順應三孩時代群眾對安全的關切,率全省之先建設智慧校車管理平臺,對全市城鄉170所幼兒園的220輛校車進行智能化改造升級,嚴密監控校車超員超速、駕駛不規范等違規行為,極大減少了校車事故隱患。 二、新余市社會治理的主要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向基層下移,落實到城鄉社區。”最近,省委書記易煉紅《關于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的調研和思考》一文充分肯定了全省基層治理取得的成績,指出了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對策措施。近年來,新余因地、因時、因勢制宜,扎實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代試點工作,在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方面開展了頗具特色的創新實踐,實現了“小市大治”,較好地契合了易煉紅書記調研文章精神。小乃大之基礎,大由小而成。新余市社會治理實踐的有益探索,對今后應對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熱點難點問題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主要啟示如下: 1.創新治理理念是前提。2017年2月,新余市委主要領導在全市政法暨信訪工作會上首度提出“四度三感謝”理念,即:認識要有高度、工作要有力度、執法要有尺度、待人要有溫度;倡導對群眾合理、部分合理、不合理訴求都要表示感謝。經4年多的實踐后,“四度三感謝”理念成為全市上下的思想共識,在此基礎上,市委充分站穩人民立場,于2021年進一步提出了民生城市理念,充分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2.推進多元治理是基礎。新余是一座移民城市,人口多元、文化多樣,廣大市民思想交融碰撞,市域社會治理任務較為繁重。2016年9月,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了“工小美”戰略,“美”指山水、人文之美,亦指美美與共,引導全社會各階層和諧相處、互相包容,不斷激發人民群眾主人翁精神,達到話往一處說、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目的,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推進由政府主導的社會管理向多元主體協同的社會治理轉變。 3.注重系統集成是關鍵。市委高度重視規劃設計,明確規劃構想和實現路徑,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謀篇布局,在充分實踐的基礎上,系統集成、總結提煉了23個“30條”,正在編纂《小市大治》系列市域社會治理叢書,不斷鞏固制度成果,構建經濟建設、民主法治、市域治理、平安建設等統籌推進和有機銜接的治理體系,充分發揮整體效應,開創治渝理鈐的新局面,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高效能治理提供樣板、樹立標桿。 |
主辦單位:中共江西省委政法委員會 | 版權聲明
備案編號:贛ICP備1700642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