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公安局民警到轄區企業開展安全“體檢”。 鄒訓永攝(人民視覺) “作為市場主體,企業不能僅僅希望通過打官司來保護合法權益,還要通過推進依法治理來規避潛在法律風險。”在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沙河鎮工業園區內,商河縣司法局組織律師走進企業,為企業在安全生產、合同審查、糾紛化解等方面提供普惠性、公益性法律服務。 “企業健康發展離不開正確的法律指引,這樣的活動越多越好。”活動現場,某企業負責人感慨。 企業發展過程中,既要面對“看得見”的問題,也要防范“看不見”的風險。近年來,各地各部門積極作為,不斷強化法律服務供給、推出精準有效的執法司法措施,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檢察建議”助推安全生產溯源治理 安全生產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助推安全生產溯源治理,也是法治護航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感謝檢察機關的監督,我們一定認真采納檢察建議。”近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住建局有關負責人在接到該縣檢察院發出的關于安全生產的檢察建議時說。 原來,榕江縣檢察院接到群眾反映,有人使用石油液化氣罐時發生爆燃,雖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因驚嚇再也不敢使用了。榕江縣檢察院對此迅速開展調查,發現液化氣經營者未盡到安全使用告知義務是導致此次事件的主要原因。 “液化氣經營者雖然在氣罐上張貼了安全告知單,但張貼的位置處于視覺盲區,且內容不規范、缺乏針對性。”該案承辦檢察官介紹,有的告知單破損、脫落,安全告知流于形式。 為了促使安全隱患得到整改,榕江縣檢察院向負有監管職責的該縣住建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其后,住建部門牽頭對全縣范圍內的石油液化氣經營場所開展專項檢查,督促經營者向消費者規范告知安全使用知識,并形成工作機制,實現對液化氣充裝、經營行業的常態化監管。 近年來,全國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向好,但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仍有發生,生產生活領域也多有常見安全事故發生。 “通過對全國檢察機關2018年以來辦理危害生產安全刑事案件情況中的案發領域、原因、追責情況等深入分析,梳理研究此類案件案發規律、特點,并重點剖析200余件典型案例,我們發現其中最為突出的原因是抓早抓小不夠,對相關責任人員在事故前處罰不夠。”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二檢察廳廳長元明介紹,今年2月,最高檢向對安全生產工作具有綜合監督管理職能的應急管理部制發了關于安全生產溯源治理的“八號檢察建議”,并抄送11個相關部門。 “‘八號檢察建議’提出,增強‘風險即危險’‘隱患即事故’的責任意識。”元明說,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重抓前端、治未病,加大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力度,防患于未然。 從頒布并修改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保證安全生產有法可依,到國務院相關部委和部分地方相繼出臺多項規章制度,落實安全生產要求;從司法行政機關及時向企業進行安全生產普法宣講,到公安機關緊盯企業安全生產薄弱環節,健全完善與應急管理等部門的聯動機制;從各級人民法院充分發揮審判職能,持續打擊安全生產違法行為,到各級人民檢察院緊緊圍繞安全生產溯源治理“八號檢察建議”強化法律監督……一系列護安全、防風險的立法執法司法舉措為企業生產發展保駕護航,安全生產的理念在企業不斷牢固樹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了更加可靠的法治保障。 “法治體檢”助力企業防范法律風險 “多虧兩位律師的幫助,推動公司收購業務順利進行。”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某食品集團公司負責人介紹,公司主營業務是近年來紅火的“預制菜”,產品主要原料是魚,屬于農業板塊,受到不少以幫扶農業為主題的投資基金關注。 今年年初,昆山市一家國有企業擬對該食品企業進行投資,但受各種因素影響,談判進程緩慢。 “我們迫切希望能融資成功,用于擴大產能。”在民營企業法律服務團走訪時,公司表達了自身困難。了解公司生產經營狀況、分析法律風險后,為該食品企業提供“法治體檢”的江蘇瀛元律師事務所楊鈞輝律師、劉淋松律師向該公司建議,由律師介入談判,推動融資進程。 最終,在兩位律師的協助下,雙方達成一致協議。“我們與投資企業簽訂了意向書,直接推動了我們收購廠房、土地資產用于擴大產能的進程。”該公司負責人表示,“法治體檢”既助力企業防范法律風險,也推動企業業務順利開展。 近年來,司法行政機關圍繞促進依法經營、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營造法治環境等方面,引導律師為有需要的企業提供形式多樣的公共法律服務,推動法律保護關口進一步前移,促進依法辦企。 2019年,司法部、全國工商聯聯合印發《關于深入開展民營企業“法治體檢”活動的意見》,對推進“法治體檢”活動常態化、制度化作出部署; 2020年,司法部、全國工商聯和全國律協聯合部署開展專項“法治體檢”,為民營企業依法防控疫情和有序復工復產提供法律服務和法治保障; 2021年,司法部會同全國工商聯、全國律協聯合發文,組織動員全國萬余家律師事務所與萬余家工商聯所屬商會、縣級工商聯建立聯系合作機制,建立“萬所聯萬會”機制,搭建律師服務民營企業新平臺,助力民企法治建設。 企業高質量發展,法治力量不可缺。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監事長呂紅兵表示:“‘法治體檢’的目的在于發揮律師專業特長和實踐優勢,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幫助企業完善治理結構、健全管理制度、防范法律風險、化解矛盾糾紛。” “近幾年,我們組織律師、基層法律服務者對鄉村企業開展‘法治體檢’過程中發現一些共性問題。比如,鄉村企業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手段解決問題的意識還需進一步增強;內部治理結構還不夠規范;法律風險預防機制有待進一步建立健全。”司法部律師工作局副局長劉華春表示,將聚焦農業農村重點產業項目,指導各地組織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為鄉村企業進行“法治體檢”,宣講涉農法律政策,對企業負責人和員工進行法律培訓,指導企業依法合規經營,進一步提升鄉村企業依法經營能力。 “能動司法”維護企業合法權益 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中級人民法院對一起涉及網絡敲詐和非法刪帖的刑事案件作出二審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這讓多家曾遭遇敲詐勒索的企業放下了心中的包袱。 被告人梁某某通過其名下公司,聘用他人在網上編輯發布某面粉企業等多家企業的負面文章,再以刪帖為由進行敲詐勒索,不到一年的時間非法所得達28萬元。“被告人梁某某已構成敲詐勒索罪。”案件一審主辦人、玉林市玉州區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法官梁林介紹,梁某某被判處有期徒刑五年零六個月,并處罰金三十萬元;責令梁某某退賠因其犯罪行為造成被害方遭受的經濟損失。 這起案件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不法分子利用網絡侵害企業合法權益的案件有所增多。”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長張曉伶表示,人民法院依法裁判,讓犯罪分子得到應有的懲處,不斷加強對企業合法權益的司法保護,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增強企業發展信心。 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尤其是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穩企業就是穩就業、保民生。當前,司法機關積極自覺能動履職,加強對新情況新問題的研究,準確把握法律精神與原則,采取更加科學精準有效的司法政策措施,積極有效回應企業需求、真正為企業排憂解難,以高質量法治服務助力企業行穩致遠。 ——助推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 最高人民法院出臺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20條實招硬招,著力解決擠壓生存發展空間、拖欠賬款、超標的查封、亂查封等侵害中小微企業權益問題;2021年全國檢察機關起訴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犯罪13.4萬人。 ——促進創新驅動發展。 2021年,人民法院審結一審知識產權案件54.1萬件,同比增長16.1%;檢察機關持續加大懲治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力度,起訴1.4萬人,同比上升15.4%。 ——維護市場公平競爭。 人民法院審理平臺“二選一”、刷單炒信等壟斷和不正當競爭案件,嚴懲妨礙公平競爭、損害群眾利益行為。 …………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全國各地司法機關努力堅持能動司法,將依法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做得更實,促進法治化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為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 版式設計:張丹峰 《人民日報》(2022年05月05日19版) |
主辦單位:中共江西省委政法委員會 | 版權聲明
備案編號:贛ICP備17006429號-1